霹靂歷史

為了讓布袋戲能有更大的演出空間,兩兄弟在民國八十四年創立了「霹靂衛星電視台」,以布袋戲電視台為號召,突顯與其他有線電視的區別,而他們所製播的霹靂系列布袋戲,在學生群中引起廣泛的討論與迴響,年輕學子架設了無數布袋戲網站,BBS上的劇情探討更是日夜不止,一個又一個的布袋戲人物後援會不斷成立,其中以素還真後援會、一頁書後援會及葉小釵後援會為最大,這些布袋戲人物在霹靂成功的塑造下,宛如就是活在我們身邊可處碰到的凡人與英雄。

民國八十六年霹靂在皇冠小劇場演出霹靂狂刀;翌年民國87年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狼城疑雲,將布袋戲帶入藝文主流;同年將霹靂狂刀推進大陸市場,在四川首播之後,全大陸共有120多家電視台聯播,改以普通話配音的布袋戲成功登陸大陸,同年亦開始籌拍電影「聖石傳說」,由於電影螢幕較大,木偶臉部的特寫比在電視上的拍攝要更為注重,於是木偶臉部的神情靈活與否成了全片的焦點,他們為木偶的眼睛加了瞳孔、也加了眼睫毛,眉毛以一絲絲的毛髮貼上而不採用「畫眉」的方式,這樣讓木偶轉身及拍眼神特寫時更為逼真,且為了讓木偶的活動更自然,木偶的手指加了關節,使木偶的手跟真人一樣是一根根可以動的指頭,而木偶頭上那頭秀髮為了更加飄逸自然,所用的全是真髮,再者為了讓操偶師能更靈活的操作木偶,便將原木偶的高度100公分縮為72公分左右(這與黃俊雄時代的電影是不同的,黃俊雄當時拍攝電影是將木偶加大到3.3尺,以配合電影之大螢幕)於是「瞳孔、睫毛、眉毛、關節、真髮」成了台灣布袋戲史上的創舉,再加上與電腦特效的結合,使聖石傳說成為空前最霹靂的電影。拍攝期間各國媒體絡繹不絕,NHK、CNN等知名媒體不斷來訪,將這部費時三年、耗資三億的布袋戲電影傳佈到其他國家去,其中美國八大更表達了上映的意向,到時在美國布袋戲就是穿古裝、說英語的布袋戲了,聖石傳說一推出就造成了轟動,拉出票房長紅,一掃國片萎靡的陰霾,今年度的金馬獎聖片入圍了最佳視覺特效,對傳統藝界無不是一大鼓舞。


http://w3.tkgsh.tn.edu.tw/97c113/new_page_11.htm